第一章 导言
1.1 经济学十大原理
1.1.1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边际变动:对某项活动的额外增量或减量。
1.1.2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 只有当政府落实规则并维护市场秩序时(确保产权),市场才能有效率地发挥作用。
- 有时需要政策来促进效率或者公平,阻止垄断,追求平等。
1.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②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也会鼓励企业增加生产,从而增加就业;
因此,政府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第二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1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即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运行的各种理论。
2.1.1 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经济学家像其他科学家一样,从观察中提出理论。但是由于可想而知的原因,经济学家很难进行实验,因此经济学家通常利用历史提供的自然实验来进行研究。
2.1.2 假设的作用
经济学家的理论构建在假设之上,假设可以简化世界的复杂性,使复杂的世界更容易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经济学家也会做出不同的假设。
2.1.3 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经济学家用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简化形式。经济模型通常是用图表、方程式或者词语来表示的。
2.1.4 第一个模型——循环流量图
循环流量图是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模型,从总体上解释了经济是如何组织和运行的。(mermaid画图真丑
其中虚线环表示货币流动,实线环则表示物品与生产要素等实物的流动。为了简化,图中并没有考虑政府与国际贸易的作用。
2.1.5 第二个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说明经济如何分配生产力的模型,它表明了一个经济在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所能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组合。
第五章 弹性
鲍莫尔成本病
鲍莫尔成本病是指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但是由于价格上涨,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下降,导致总支出增加。
5.1 弹性的定义
弹性是指某种变量对另一种变量的反应程度。弹性使我们能够定性分析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
5.2 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 \text{需求价格弹性} = \frac{\text{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text{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
- 衡量购买方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 在价格不利时,购买方离开市场的意愿。
变动百分比采用中点值计算:
$$ \text{变动百分比} = \frac{\text{新值} - \text{旧值}}{\text{中点值}} \times 100% $$
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 商品的可替代性(正相关)
- 物品的定义(市场的范围)是宽泛还是狭义
- 物品是否是必需品
- 时间的长短(长期弹性大于短期弹性)
弹性与斜率:需求曲线的斜率越陡,需求价格弹性越小。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并不是常数。
- 弹性大于1:需求是弹性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大于价格变动的程度,需求曲线较为平缓。
- 弹性等于1:需求是单位弹性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等于价格变动的程度,需求曲线呈45°角。
- 弹性小于1:需求是非弹性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于价格变动的程度,需求曲线较为陡峭。
弹性和收益: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价格上涨会导致总收入下降;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价格上涨会导致总收入上升。
5.3 供给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 \text{供给价格弹性} = \frac{\text{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text{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
- 衡量供给方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 取决于卖方改变所生产物品量的伸缩性
- 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方法与需求价格弹性相同
供给弹性与斜率:供给曲线的斜率越陡,供给价格弹性越小。
- 弹性大于1:供给是弹性的,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大于价格变动的程度,供给曲线较为平缓。
- 弹性等于1:供给是单位弹性的,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等于价格变动的程度,供给曲线呈45°角。
- 弹性小于1:供给是非弹性的,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于价格变动的程度,供给曲线较为陡峭。
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 卖方越容易改变所生产物品的数量,供给价格弹性越大。
- 通常来说,长期供给价格弹性大于短期供给价格弹性。
- 一般而言,由于生产能力限制,供给量越大时,供给价格弹性越小。
5.4 其他弹性
-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