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1.1 经济学十大原理
1.1.1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边际变动:对某项活动的额外增量或减量。
1.1.2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 只有当政府落实规则并维护市场秩序时(确保产权),市场才能有效率地发挥作用。
- 有时需要政策来促进效率或者公平,阻止垄断,追求平等。
1.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②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也会鼓励企业增加生产,从而增加就业;
因此,政府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第二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1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即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运行的各种理论。
2.1.1 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经济学家像其他科学家一样,从观察中提出理论。但是由于可想而知的原因,经济学家很难进行实验,因此经济学家通常利用历史提供的自然实验来进行研究。
2.1.2 假设的作用
经济学家的理论构建在假设之上,假设可以简化世界的复杂性,使复杂的世界更容易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经济学家也会做出不同的假设。
2.1.3 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经济学家用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简化形式。经济模型通常是用图表、方程式或者词语来表示的。
2.1.4 第一个模型——循环流量图
循环流量图是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模型,从总体上解释了经济是如何组织和运行的。(mermaid画图真丑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graph LR A(企业
- 出售物品
- 雇用生产要素) B1([物品与服务市场
企业→家庭]) B2([生产要素市场
家庭→企业]) C(家庭
- 购买物品
- 提供生产要素) A ==出售物品与服务==> B1 A -.工资与租金.-> B2 B1 ==物品与服务==> C B2 -.收入.-> C C -.支出.-> B1 C ==劳动、土地和资本==> B2 B1 -.经济收益.-> A B2 ==生产要素==> A
其中虚线环表示货币流动,实线环则表示物品与生产要素等实物的流动。为了简化,图中并没有考虑政府与国际贸易的作用。
2.1.5 第二个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说明经济如何分配生产力的模型,它表明了一个经济在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所能生产的物品与服务的数量组合。
即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一定时,一个经济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各种组合所描出的边界,如下: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PPF (of computer and wheat)" x-axis "Computer" 0 --> 600 y-axis "Wheat" 0 --> 6000 line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 PPF 上的点表示在现有资源与技术条件下,经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
- PPF 下的点表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 PPF 以外的点表示资源不足以达到该点的产出水平。
- PPF 的斜率表示机会成本,即生产一种商品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PPF 可以时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如果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多而上升,那生产可能性边界为曲线,此时意味着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2.1.6 经济模型的因果关系
- 内生变量:一些变量取决于模型中的其他变量,并因此在模型内得到解释。这是内生变量。(类似于方程的解,输出)
- 外生变量:其他变量在模型内没有得到解释,而是作为给定的。这是外生变量。(类似于方程的参数,输入)
外生变量是因,内生变量是果。
一些误解:
- 被忽略的变量:要分清相关性和因果性,存在相关性的变量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比如肺癌和打火机)。其中可能会存在被忽略的变量。
- 反向因果关系:在不同的(经济)模型中,某些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可能互换,即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错误的选择经济模型可能导致反向因果关系(reverse causality) 的错误。
- 时间先后:先发生的事件不一定是后发生事情的原因。
2.2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 作为科学家,经济学家试图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实证表述(描述)
- 作为政策顾问,经济学家试图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规范表述(建议)
- 实证表述能被证实或证伪,但规范表述则不能
- 规范结论需要基于实证分析,同时也要基于价值判断标准。
- 实证结论往往会改变人们的规范结论
- 实证表述:“当政府增加货币数量时,物价上涨”
- 规范表述:“政府应该增加货币数量”
总结
- 像所有科学家一样,经济学家做出适当的假设并建立模型,以便用来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
- 两个简单的模型是循环流量图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做出的决策以及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 作为政策顾问,经济学家提供增进世界福利的建议
第三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3.1 现代经济寓言
3.1.1 生产可能性
若两国无贸易,则
- 自产自销
-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也就是两国的消费可能性边界(CPF)
3.1.2 专业化与贸易
若存在贸易,则
- 经济总量增加
- 为了增加总产量,应该让生产某种产品机会成本更小的生产者来更多地生产它
3.2 比较优势
3.2.1 绝对优势
生产商在生产一种产品时的要素投入少,那么它就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描述一个国家相对其他国家的生产率。
3.2.2 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被称为比较优势。
3.2.3 比较优势与贸易
思考: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的产品上面都有绝对优势,是否还应该进行贸易?
解答:当二者进行符合比较优势的贸易时,双方都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总结:贸易的利益来源于比较优势(机会成本的不同);绝对优势并不意味着比较优势!
因此,当人们(或国家之间)能专门生产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时,经济“蛋糕”会变大,通过贸易也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3.2.4 贸易的价格
一般规律: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贸易价格应该在两国的机会成本之间。
第四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4.1 市场与竞争
4.1.1 什么是市场
市场:是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方与卖方组成的一个集合。
供给与需求是推动市场经济运转的力量。卖方决定供给,买方决定需求。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价格与交易数量。
- 买方市场:是指买方数量多于卖方数量(供大于求)的市场,买方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
- 卖方市场:是指卖方数量多于买方数量(供小于求)的市场,卖方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
其他市场类型:
- 垄断市场(Monopoly):是指只有一个卖方的市场,卖方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
- 寡头市场(Oligopoly):是指只有少数几个卖方的市场,卖方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
- 垄断竞争市场(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指有许多卖方的市场,卖方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每个卖方的产品都有差异,每个卖方都能为自己的产品设定价格。
4.1.2 什么是竞争
竞争市场:是指有许多买方和卖方的市场,任何一个买方或卖方都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其中双方都必须接受市场价格,被称为价格接收者(price taker)。
4.2 需求
物品的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是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4.2.1 需求曲线
需求定律: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需求曲线描绘了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需求曲线通常向下倾斜,表示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反比关系。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Demand Curve" x-axis "Price" 0 --> 10 y-axis "Quantity Demanded" 0 --> 100 line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4.2.2 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市场上的需求量是所有消费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数量之和。 市场需求曲线是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水平总和。
4.2.3 需求曲线的移动
需求增加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需求减少时,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影响因素:
- 收入:对于正常物品,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收入减少,需求减少;对于低档物品,收入增加,需求减少;收入减少,需求增加(人们倾向于购买更高档的产品)。
- 买家数量:买家数量增加,需求增加;买家数量减少,需求减少。
- 价格: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
- 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substitutes)价格上升,需求增加;互补品(complements)价格上升,需求减少。
- 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变化,需求增加或减少。
- 预期: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和收入的预期,可能会影响当前的需求量。
4.3 供给
物品的供给量(Quantity Supplied)是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
4.3.1 供给曲线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Supply Curve" x-axis "Price" 0 --> 10 y-axis "Quantity Supplied" 0 --> 100 line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4.3.2 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
市场供给曲线是所有卖方的供给曲线的水平总和。
4.3.3 供给曲线的移动
供给增加时,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减少时,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影响因素:
- 投入品价格:投入品价格上升,供给减少;投入品价格下降,供给增加。
- 生产者数量:生产者数量增加,供给增加;生产者数量减少,供给减少。
- 技术:技术进步,供给增加;技术退步,供给减少。
- 预期:生产者对未来价格和收入的预期,可能会影响当前的供给量。
4.4 供给与需求的结合
4.4.1 均衡
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交于一点,称为均衡点。均衡点的横坐标是均衡数量,纵坐标是均衡价格(市场出清价格)。
- 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的状态
- 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的状态
供给/需求变动使各自的曲线发生移动,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变化使交点沿曲线移动。
4.4.2 分析均衡变化的三个步骤
- 确定是使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发生变化
- 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 确定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化
4.5 结论:价格如何配置资源
- 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必须把稀缺资源配置到不可兼得的各种用途当中
- 第一章中讨论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是:
- 市场通常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 市场经济利用供给和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一目的
-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调整使供给与需求相等。这些均衡价格是引导经济决策,从而配置稀缺资源的信号
第五章 弹性
鲍莫尔成本病
鲍莫尔成本病是指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但是由于价格上涨,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也会下降,导致总支出增加。
5.1 弹性的定义
弹性是指某种变量对另一种变量的反应程度。弹性使我们能够定性分析市场中的供给与需求。
5.2 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 \text{需求价格弹性} = \frac{\text{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text{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
- 衡量购买方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 在价格不利时,购买方离开市场的意愿。
变动百分比采用中点值计算:
$$ \text{变动百分比} = \frac{\text{新值} - \text{旧值}}{\text{中点值}} \times 100% $$
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 商品的可替代性(正相关)
- 物品的定义(市场的范围)是宽泛还是狭义
- 物品是否是必需品
- 时间的长短(长期弹性大于短期弹性)
弹性与斜率:需求曲线的斜率越陡,需求价格弹性越小。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并不是常数。
- 弹性大于1:需求是弹性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大于价格变动的程度,需求曲线较为平缓。
- 弹性等于1:需求是单位弹性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等于价格变动的程度,需求曲线呈45°角。
- 弹性小于1:需求是非弹性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于价格变动的程度,需求曲线较为陡峭。
弹性和收益: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时,价格上涨会导致总收入下降;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时,价格上涨会导致总收入上升。
5.3 供给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 \text{供给价格弹性} = \frac{\text{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text{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
- 衡量供给方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 取决于卖方改变所生产物品量的伸缩性
- 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方法与需求价格弹性相同
供给弹性与斜率:供给曲线的斜率越陡,供给价格弹性越小。
- 弹性大于1:供给是弹性的,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大于价格变动的程度,供给曲线较为平缓。
- 弹性等于1:供给是单位弹性的,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等于价格变动的程度,供给曲线呈45°角。
- 弹性小于1:供给是非弹性的,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小于价格变动的程度,供给曲线较为陡峭。
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 卖方越容易改变所生产物品的数量,供给价格弹性越大。
- 通常来说,长期供给价格弹性大于短期供给价格弹性。
- 一般而言,由于生产能力限制,供给量越大时,供给价格弹性越小。
5.4 其他弹性
-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一些例子
农业的好消息会是农民的坏消息吗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graph LR A(农产品产量增加) --> B(农产品价格下降) B --> C(农民收入下降) C --> D(农民数量减少)
第六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6.1 价格控制
- 价格上限: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高价格
- 价格下限: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低价格
6.1.1 价格上限
当价格上限低于均衡价格时,会导致供给不足,形成短缺。长期来看,供给与需求都更有弹性,短缺会更严重。
- 价格上限的例子:租金管制、商品配给
短缺往往造成不公和效率低下。
6.1.2 价格下限
当价格下限高于均衡价格时,会导致供给过剩。同样可能造成不公和效率低下。
6.1.3 对价格控制的评价
经济学十大原理中提到:市场通常是一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价格控制会扭曲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价格控制想帮助穷人,但往往却伤害了那些本来想帮助的人。
6.2 税收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6.2.1 向卖方征税如何影响市场
对卖者征税使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移动幅度为税收量。
买家和卖家都承担税收负担。买家承担的税收负担是价格上涨的部分,卖家承担的税收负担是价格下降的部分。
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导致销售量减少。
6.2.2 向买方征税如何影响市场
对买者征税使需求曲线向下移动,移动幅度为税收量。
买家和卖家依然分摊税收负担。只不过区别在谁把钱交给政府。因此税收在支付价格和收入价格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
6.2.3 弹性与税收归宿
买方与卖方都要承担税收负担,但并不总是均分的。如果供给相对于需求更有弹性,卖方承担的税收负担就更小(因为卖方相对更容易离开市场,买方由于弹性差只能承担更多的差价);如果需求相对于供给更有弹性,买方承担的税收负担就更小。
美国政府收取工薪税:企业支付一半税收,工作支付一半税收
- 劳动供给和需求的弹性:
- 劳动的供给比劳动的需求缺乏弹性
- 雇员(供给方)承担了大部分工薪税的负担。
- 税收负担的划分与法律规定的划分无关。
- 极端情况:政府规定工薪税全部由企业缴纳
出于公平的考虑,政府对奢侈品征收奢侈品税。
但由于短期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富有弹性,卖方承担了大部分奢侈品税的负担。而这部分税收负担最终会转嫁到工人身上。
第七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福利经济学:研究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是否令人满意。考虑社会如何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最大化。
- 市场均衡:实证分析
- 基本概念: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均衡
- 基本结论:供求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资源配置结果。
- 福利经济学:规范分析
- 基本概念:支付意愿曲线、成本曲线、总剩余(效率)
- 基本结论:支付意愿曲线与成本曲线交点决定总剩余最大(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7.1 消费者剩余
7.1.1 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
7.1.2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
在任何一种数量下,需求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买者的支付意愿。
边际买者:指价格再提高一点就会离开的买者。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Consumer Surplus" x-axis "Quantity Demanded" 0 --> 10 y-axis "Price $" 0 --> 100 line [90, 90, 90, 90, 90, 90, 90, 70, 70, 70, 70, 70, 70, 70, 50, 50, 50, 50, 50, 50, 50, 30, 30, 30, 30, 30, 30, 30, 10, 10, 10, 10, 10, 10, 10]
总消费者剩余等于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
7.1.3 价格降低如何增加消费者剩余
显然。增量等于原来的消费者增加的消费者剩余加上新增加的消费者产生的消费者剩余。
7.1.4 消费者剩余衡量什么
衡量买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自己感觉到的利益。
7.2 生产者剩余
7.2.1 成本与销售意愿
成本是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也是机会成本),包括所有用于生产物品的资源的成本和卖者对于他们自己时间的评价。
7.2.2 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
市场上只有少数卖者时,供给曲线如下: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Supply Curve" x-axis "Quantity Supplied" 0 --> 10 y-axis "Price $" 0 --> 100 line [10, 10, 10, 10, 10, 10, 10, 30, 30, 30, 30, 30, 30, 30, 50, 50, 50, 50, 50, 50, 50, 70, 70, 70, 70, 70, 70, 70, 90, 90, 90, 90, 90, 90, 90]
同样,供给曲线给出边际卖者的成本。总生产者剩余等于价 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
7.2.3 价格上升如何增加生产者剩余
结论显然。增量等于原来的生产者增加的生产者剩余加上新增加的生产者产生的生产者剩余。
7.3 市场效率
7.3.1 仁慈的社会计划者
$$ \begin{aligned} \text{总剩余} = &\text{消费者剩余} + \text{生产者剩余} \\ =& \text{买家的消费意愿} - \text{卖家的成本} \end{aligned} $$
7.3.2 市场均衡的评价
如果资源配置可以使总剩余最大化,则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市场的均衡状态往往是有效率的。
7.4 结论
-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出现在:
- 一个买者或卖者具有市场势力—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 交易具有副作用——外部性,会影响旁观者的福利(比如污染)
- 我们将用福利经济学分析,在这些情况下,公共政策如何改善-市场结果
- 毫不奇怪,除了市场失灵,也可能出现政府失灵(government failure)
- 尽管存在市场失灵的可能,本章的分析在许多市场里都适用,看不见的手仍然非常重要
第八章 应用:税收的代价
8.1 税收的无谓损失
第六章中提到,无论对哪一方征税,结果都是相同的,税收在两方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使市场规模缩小。
8.1.1 税收如何影响市场参与者
税收收入:税收规模T×交易量Q
- 没有税收时的福利:
- 总剩余即为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价格之间的面积(上半部分为消费者剩余,下半部分为生产者剩余)。
- 有税收时的福利:
- 总剩余为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实际支付价格处的剩余)+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实际收入处的剩余)+税收收入。
- 此时的交易量和均衡交易量之间的面积即为减少的福利,即税收的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
8.2 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
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决定无谓损失的程度。弹性大时,增加税收使交易量的变化更大,导致无谓损失更大;弹性小时,增加税收使交易量的变化更小,导致无谓损失更小。
8.3 税收变动时的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
当税收增加时,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O(n^2)$)。
而税收收入先增加后减少,且慢于无谓损失的增加。(拉弗曲线)
第九章 应用:国际贸易
回顾:
比较优势:一个国家能以比其他国家更低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
9.1 决定贸易的因素
9.1.1 没有贸易时的均衡
就是供给和需求的交点。
9.1.2 世界价格和比较优势
世界上通行的价格即为世界价格$P_W$。
假设国内价格为$P_D$,如果$P_W > P_D$,则国内生产者会愿意出口;如果$P_W < P_D$,则国内生产者会愿意进口。
9.2 贸易的赢家和输家
9.2.1 出口国的得失
对于出口国,$P_D < P_w$,消费者剩余会减少(因为价格增加),生产者剩余会增加(因为价格增加且生产数量也增加),总剩余增加。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Exporting Country" x-axis "Quantity" 0 --> 10 y-axis "Price" 0 --> 100 line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line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line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9.2.2 进口国的得失
对于进口国,$P_D > P_w$,消费者剩余会增加(因为价格减少且消费数量增加),生产者剩余会减少(因为价格减少),总剩余增加。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Importing Country" x-axis "Quantity" 0 --> 10 y-axis "Price" 0 --> 100 line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line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line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9.2.3 关税的影响
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进口)的物品征收的税。
征收关税使世界价格线上移,导致国内价格上升,减少进口量,并使市场向没有贸易时的均衡移动。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Tariff" x-axis "Quantity" 0 --> 10 y-axis "Price" 0 --> 100 line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line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line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line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征收关税同样会产生无谓损失:需求减少消费不足的损失和成本提高生产过度的损失。
9.2.4 贸易政策的结论
- 贸易会增进总福利,贸易过程中赢家的收益大于输家的损失。
- 关税使经济接近自然均衡,但会产生无谓损失,降低效率。
9.2.5 国际贸易的其他好处
- 增加消费物品的多样性
- 生产者将面向一个更多的市场,可以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 国外的竞争可以减少国内企业的市场势力,从而增进总福利
- 贸易加强了思想交流,有利于世界范围的技术扩散
9.3 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
9.3.1 工作岗位论
工作岗位论认为,贸易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工作岗位流失。
长期来看,该国整体的福利和生活水平会提升。另外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商品时都有优势,但也不意味着该国在所有商品上都有比较优势,两国依然能从贸易中获利。
9.3.2 国家安全论
- 对于国家安全的合理考虑,保护关键行业可能是合理的
- 但是国家安全论的观点如果是由行业代表而不是国防机构提出的,就应该谨慎看待
9.3.3 幼稚产业论
实行暂时性贸易限制,以有助于新兴行业的成长。等到这些行业成熟了,它们也就能与外国企业竞争了。
- 政府难以决定哪个行业最终能与外国企业竞争
- 保护这些行业的收益是否真的大于消费者因贸易限制而遭受的损失
- 如果一个企业能在长期中盈利,它就应该能够承受暂时的损失
9.3.4 不公平竞争论
- 进口由其他国家纳税人补贴的便宜的产品
- 我们消费者的收益将远远超过生产者的损失
9.3.5 作为讨价还价筹码的保护论
A国政府可以威胁对B国葡萄酒进行进口限制,除非B国政府取消对A国牛肉的配额。
假如B国政府拒绝,那A国政府将只有两个坏的可能性:
- 限制B国葡萄酒的进口,而这将减少A国的经济福利
- 不限制B国葡萄酒的进口,而这将会减小A国政府的威信
贸易协定和WTO
实现自由贸易:单边/多边
例子:
-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 关贸总协定(GATT),由WTO实施
第十章 外部性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的无补偿的影响,即他对这种影响不付报酬。
正外部性:对旁观者有利的外部性。
负外部性:对旁观者不利的外部性。
10.1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10.1.1 福利经济学:回顾
以下以铝市场为例。根据前述知识,在没有政府干预时,铝的价格会自发调整达到均衡。
10.1.2 负外部性
假设铝的生产会导致污染,污染对旁观者造成了负外部性。
由于这种负外部性,生产铝的社会成本大于铝生产者的成本。对于总体来说,铝的供给曲线上移(成本增加),因此生产的最优数量应该减少。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Negative Externality" x-axis "Quantity" 0 --> 10 y-axis "Price" 0 --> 100 line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line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line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可以通过对铝生产者征税的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即外部性内在化。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10.1.3 正外部性
需求的社会价值有时大于私人价值。因此社会价值曲线在需求曲线之上,最优量大于均衡量。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Positive Externality" x-axis "Quantity" 0 --> 10 y-axis "Price" 0 --> 100 line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line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line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可以通过对正外部性的补贴来解决这个问题。
10.2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 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对行为进行管制
-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提供激励,使市场参与者自行选择如何达到目标
10.2.1 命令与控制政策:管制
通过规定或禁令来限制外部性。
10.2.2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1:矫正税和补贴
用于纠正负外部性的税收称为矫正税,引导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的社会成本。(也叫庇古税,Arthur Pigou,1877-1959)
理想的矫正税和外部成本相等。
10.2.3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2: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 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制度能比管制以更低的成本降低污染
- 减少污染成本低的企业可以出售他们的污染许可证
- 减少污染成本高的企业可以购买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与出售许可的比较:
- 矫正性税收在实践中的难点:
- 难以确定正确的价格
- 可交易污染许可证的难点:
- 需要确定污染规模
10.2.4 对关于污染的经济分析的批评
一些政客以及许多环保主义者宣称:没有人拥有“购买”污染的权力,也不能对环境标价。
但是经济学的第一个原理告诉我们: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清新空气的价值必须与它的成本进行比较,而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法降低了保护环境的成本。
10.3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
10.3.1 私人解决方法的类型
- 道德规范和社会约束
- 慈善行为(免税)
- 市场的参与者与受影响的旁观者之间签订合约
10.3.2 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并且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私人市场最后能达到有效率的结果。
10.3.3 为什么私人解决方法并不总是有效
- 交易成本: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这些成本可能最终使双方达不成对双方都有利的结果。
- 谈判破裂:即使协议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双方也可能不会达成协议,而是等待一个对自己更好的交易。
- 协调问题:当利益各方人数众多时,协调各方变得成本高昂,困难,甚至不可能。这时,政府可以代表居民利益行事。
第十一章 公共物品与公共资源
11.1 不同类型的物品
排他性:可以阻止(另)一个人使用它
消费中的竞争性:一个人的使用将减少其他人对它的使用
不同类型的物品:
竞争性 排他性 |
是 | 否 |
---|---|---|
是 | 私人物品 | 俱乐部物品 |
否 | 公共资源 | 公共物品 |
公共道路的四种可能性:
- 不拥挤也不收费(非竞争,非排他):公共物品
- 不拥挤但收费(非竞争,排他):俱乐部物品
- 拥挤但不收费(竞争,非排他):公共资源
- 拥挤也收费(竞争,排他):私人物品
11.2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1.2.1 搭便车者问题
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收益但避免为此付费的人。
公共物品难以在私人市场上提供,因为它没有排他性,不能避免搭便车者。政府的赞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1.2.2 一些重要的公共物品
- 国防
- 要阻止任何人享受国防都是不可能的
- 一个人享受国防并没有减少其他人的利益
- 基础研究创造的知识
- 一个数学家不能为一个定理申请专利
- 一个人使用这个定理并不影响其他人同样使用
- 脱贫
- 一旦消除贫困,就不能减少任何一个人从这个事实中享受愉悦
- 一个人享受没有贫困的社会并不减少其他人的享受
11.2.3 成本-收益分析的难题
- 成本-收益分析:评估公共物品的成本和收益
在估计公共物品的成本和收益时,很难精确地估计出每个人的支付意愿和最终的收益,最多只是一种近似。
11.3
公共资源:公共资源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1.3.1 公地悲剧
背景:大家在波士顿一块叫做Commons的公地上放羊
- 波士顿的人在增加,公地上的羊也在增加
- 土地的数量是固定的,由于过度放牧,土地上的青草开始减少
结果:人们不能再放羊
使用公共资源具有负外部性。
解决方案:
- 管制公地的使用
- 矫正性税收:外部性内部化
- 拍卖使用土地的权利
- 把土地分成小块,并出售给家庭
11.3.2 一些重要的公共资源
- 清洁的空气和水——过度地使用和污染
- 石油矿藏
- 拥挤的道路——对道路收费,或在拥堵时段收费;汽油税
- 野生动物:鱼,鲸
11.4 结论:产权的重要性
公共物品往往供给不足,而公共资源却过度消费
产权的重要性:
- 没有人拥有空气的产权,因此没人能对污染者收费。结果:太多的污染
- 没人能对从国防中获益的人收费。结果:太少的防卫
政府能够用合适的政策潜在地解决这些问题:
- 界定产权,释放市场的力量
第十三章 生产成本
13.1 什么是成本
13.1.1 总收益、总成本和利润
利润=总收益-成本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13.1.2 作为机会成本的成本
生产成本包括生产物品和服务的所有机会成本。其中包括需要付出货币的显性成本,也包括不需要现金支出的隐形成本。
13.1.3 作为一种机会成本的资本成本
资本用于生产,就会失去用来储蓄的利息收益。这部分资本成本在在经济学家看来也是机会成本,但在会计师看来不是。
13.1.4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
经济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 传统的公司业绩衡量:会计利润
- 只考虑以利息形式表现的债务融资成本
- 忽略了股权资本的机会成本
- 容易导致企业过度投资以换取会计利润的增长。
- EVA(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
- 考虑股东投入股本的机会成本,即股东投资于其他风险程度类似的企业所获取的利益。
- 经济增加值(EVA)= 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使用成本
13.2 生产与成本
13.2.1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描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Production Function" x-axis "Labor" 0 --> 10 y-axis "Output" 0 --> 100 line [0, 35, 60, 75, 85, 90, 97, 100]
边际产量: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增加的产出,即生产函数某点的斜率。
边际产量递减: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产量会逐渐减少。
13.2.2 从生产函数到总成本曲线
总成本曲线描述总成本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Total Cost Curve" x-axis "Output" 0 --> 10 y-axis "Total Cost" 0 --> 100 line [25, 30, 40, 55, 75, 100]
13.3 成本的各种衡量指标
13.3.1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不随产出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可变成本:随产出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13.3.2 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
平均总成本ATC:总成本除以产出,先降后增。
平均固定成本AFC:固定成本除以产出,反比下降。
平均可变成本AVC:可变成本除以产出,先降后增。
边际成本MC:增加一单位产出所增加的总成本,先降后增。
13.3.3 成本曲线及其形状
-
ATC通常是U形的,其最低点称为企业的有效规模。
-
MC与ATC的关系:
- 当MC<ATC时,ATC在下降;
- 当MC>ATC时,ATC在上升;
- 当MC=ATC时,ATC达到最低点。
即MC曲线穿过ATC曲线的最低点。
13.3.4 典型的成本曲线
下图展示了典型的成本曲线: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Typical Cost Curves" x-axis "Output" 0 --> 10 y-axis "Cost" 0 --> 100 line [35, 30, 40, 55, 75, 100] line [50, 25, 16, 12.5, 10]
13.4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13.4.1 短期与长期平均总成本的关系
在长期生产中,固定成本(土地、工厂等)也可变,因此二者并不一定相同。
长期平均总成本曲线(LRATC)是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SRATC)的包络线。它比短期平均总成本曲线更平坦。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Long-run Average Total Cost Curve" x-axis "Output" 0 --> 10 y-axis "Cost" 0 --> 100 line [60, 40, 35, 30, 30, 30, 30, 30, 30, 38, 47, 65]
13.4.2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随着产出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下降。(原因:专业化等)
规模不经济:随着产出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上升。(原因:管理复杂,难以协调等)
规模收益不变:随着产出增加,长期平均总成本不变。
第十四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14.1 什么是竞争市场
14.1.1 竞争的含义
(完全)竞争市场:
- 市场上有很多买者和卖者
- 各个卖者提供的物品大致相同
- (Optional)企业可以自由进出市场
前两个条件使得单个买者或者卖者的行为不会影响市场价格,买卖双方都是价格接收者(price taker)。
14.1.2 竞争企业的收益
(仅)对于竞争企业来说,边际收益等于市场价格。
对于所有企业来说,平均收益等于市场价格。
14.2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
14.2.1 利润最大化的例子
如果产量增加一单位,那么收益增加MR,成本增加MC
- 如果 MR > MC,那增加产量会提高利润
- 如果 MR < MC,那降低产量会提高利润
14.2.2 边际成本曲线和企业的供给决策
市场价格不变,因此边际收益不变,边际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增加。则利润最大化的点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处。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Profit Maximization" x-axis "Quantity" 0 --> 10 y-axis "Price" 0 --> 100 line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line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line [70, 50, 39, 36, 37, 40, 45, 53, 65, 80]
14.2.3 企业的短期停止营业决策
停止营业(短期):由于市场条件,企业决定在某个特定时间不生产任何东西。此时仍需支付固定成本
退出市场(长期):企业彻底离开市场。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如果生产得到的收益大于可变成本,就继续生产;否则就停止营业。
企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之上的部分。
14.2.4 覆水难收与其他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如短期内的固定成本)
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决策!
14.2.5 企业退出或进入一个市场的长期决策
如果总收益小于总成本,企业就应该退出市场。
换句话说,当单个物品的收益小于平均总成本时,企业就应该退出市场。反之亦然。
企业的长期供给曲线是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总成本曲线之上的部分。
14.2.6 用竞争企业图形衡量利润
利润 $Profit = (P-ATC)\times Q$.
14.3 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假设:
- 所有市场上的企业与市场的潜在进入者都有相同的成本
- 一些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并不影响另外一些企业的成本
- 市场中企业的数量:
- 短期内固定(由于固定成本)
- 长期内可变(由于进入与退出市场都无限制)
14.3.1 短期:有固定数量企业的竞争市场供给
只要 P ≥ AVC, 每个企业都将生产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也就是在 MR = MC 时的产量
14.3.2 长期:有进入与退出的市场供给
长期均衡:在进入和退出过程结束时,仍然留在市场中的企的经济利润=0
- 利润 = ( P – ATC ) x Q
- 当 P = ATC 时,经济利润为零
企业利润最大化:在 MR = MC 处生产,而P = MR
因此:P = MC = ATC
又由于 MC 曲线在 ATC 曲线的最低点与 ATC 曲线相交
因此在长期, P = 最小的 ATC,企业在长期一定是在其有效规模上运营。
所以长期市场供给曲线是 P = min(ATC) 的水平直线。
--- config: xyChart: width: 500 height: 350 --- xychart-beta title "Long-run Supply Curve" x-axis "Quantity" 0 --> 10 y-axis "Price" 0 --> 100 line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line [70, 50, 39, 36, 37, 40, 45, 53, 65, 80] line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14.3.3 如果企业利润为零,为什么要留在市场
在零利润均衡时:
- 企业的收益必须能补偿能够补偿所有者的所有机会成本
- 此时会计利润为正,企业选择继续经营
14.3.4 短期与长期的需求移动
短期的需求增加使得价格上升,企业利润增加,吸引新企业进入市场。
新企业的进入增加了供给,价格下降,回到原价格,但是需求量和供给量都增加。
14.3.5 为什么长期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市场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果:
- 所有企业都有完全相同的成本
- 一些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并不改变其他企业的成本
如果任意一个假设不成立,那长期供给曲线会向右上方倾斜